立秋过后,暑期过半,中国的海外游学市场热度不减。剑桥的康河畔,哈佛的校园里,甚至北极圈内的游轮上,都不乏中国孩子成群结队的身影。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,作为一种时尚的体验式教育模式,海外游学已然成为一些城市学生的“必修课”,也成为市场规模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庞大产业,然而,海外游学热背后也出现了游而不学等问题,甚至出现了攀比之风。
莫忘海外游学的“初心与远方”
透过喧嚣和热闹,如何充分体现游学价值,在追寻远方的同时找回教育的初心,带给孩子真正的成长,值得深思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一些项目游而不学,只在普通旅游产品上打上“游学”标签,价格立即水涨船高;一些项目走“奢华路线”,吃大餐,住豪华酒店,甚至安排奢侈购物,完全复制成人游“套路”;一些项目以体验名校、提高语言为幌子,实际上就是带孩子转转校园、跟外国人聊聊天;一些组织机构资质堪忧,项目设计粗糙,隐含安全风险……各种项目良莠不齐,游学乱象令人担忧。而家长即便感觉“被坑”,也很难维权。
其实,游学的目的在增长见识、提升素质,精髓在于“浸入式”体验风土人情、吸收文化养分。真正的游学应该包含多元教育元素,有专业课程设置、教学任务或研究课题,而不是走马观花、浮光掠影。欧美国家成熟的营地教育传统、研修游学机制,目光聚焦于帮助孩子打开眼界、提高素质,而非钻进钱眼里。
海外游学“虚火”不退,主要是商家抓住了家长的教育焦虑。为了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除了比学习成绩,还要拼个人才艺、文化视野、海外经历。只顾花钱、不计成果、跟风攀比的观念下,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教育产品从来不缺买单者。
一些游而不学、徒有其名的海外游学,除了塑造某种精英幻觉,增加“朋友圈”晒娃谈资,究竟能带给孩子多少有意义的体验?因此,海外游学初衷虽好,也要按需而行、量力而为。作为家长,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和孩子兴趣爱好,选择适合方案,切莫盲目跟风。同时,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商家的监管审核、规范引导,维护消费者权益。游学组织机构则要增强专业性和责任心,提升游学“含金量”。
古人云:游学博闻,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。不论游历国内名校还是拜访海外学府,都应回归教育本源,莫忘“初心与远方”,方能在交流中融汇东西,积累自信,涤荡心灵,获得成长的精神力量。(原载新华网,作者韩梁,有删节)
攀比式游学何时休?
通过海外游学,孩子们可以参观外国名校、学习相关课程、入住当地学校宿舍或寄宿家庭、参观游览国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,将学和游结合在一起。游学市场在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也颇为喜人,但是,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了出来。无论形式如何多样,游学的本质仍然应该是对孩子的教育。但某些游学项目的形式主义色彩过于浓厚,几乎将“学”弃置不顾,剩下的,只有娱乐性质的“游”。
虽然游学不是学校的硬性要求,却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。比如,开学后,班里同学都会交流假期生活,大家会把自己出国的经历拿出来分享,这会给没有参加游学的孩子带来压力。不仅如此,游学所需的费用更让很多家庭感到难以承受。
我们不必因此而苛责家长。没有出国游,就会让孩子和同学间失去共同语言,是这种人为制造的教育焦虑让家长陷入困境。这种焦虑,不仅表现在游学上,也出现在择校、校外辅导等诸多教育领域中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断异化教育,通过制造焦虑情绪让家长陷入恐慌,以建立并不健康的市场。
当务之急,恐怕不该是筹集资金,让孩子也去参加各种游学活动,而是将家庭中的实际情况告知孩子,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个人是否优秀,与其是否能游学没有直接联系。至于和其他孩子的攀比,更是一种毫无必要的不健康心态。如果家长在家庭条件尚不允许的情况下,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,终究会有力不从心的一天。何况,如此做法也未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。
对于某些彻底沦为攀比之用的游学活动,社会和校方也不应该袖手旁观、无动于衷。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学校,教育的目的本就不局限于灌输知识,更在于健全学生的人格。若连游学都可以成为同学间攀比的内容,那么学校在教育上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。至于部分费用昂贵,却又没有多少实际效用的游学项目,有关部门不妨直接喊停。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,才能让家长们不再为游学而烦恼。(作者李勤余,系媒体评论员)
化解游学弊端学界和教育界应“联姻”
在中国传统教育中,游学就是指学子离开家乡外出拜师求学,游学的重点是学,关键是师。只有长期地和师友在一起,互相学习、互相熏陶,游学才算有所成就。所以《学记》说:“凡学之道,严师为难,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”找到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然后尊敬他、学习他、听他教诲、受他感染、被他熏陶,这是学习的关键,也是游学的关键。对于现在一般意义上的种种游学来说,如果能有一个学识渊博、道德高尚的老师同行,上述弊端也将很大地得到化解。
那这样一个“严师”角色,班上日常的科任老师能够胜任吗?只怕力有不逮,日常科任老师对于学校之内的教学工作当能胜任,但是到了外地,除了阅历丰富、博学多识的少部分教师,大多数教师也是到了一个陌生的领域。同样的,一般的导游或者讲解员能够胜任吗?恐怕也很难。一般的导游和讲解员,固然有丰富的当地知识,但是常常仅限于知识,与学生的相处有限,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较为局限。
笔者以为,要化解目前游学的各种弊端,最好还是实行学界和教育界的联姻,选择一些学有专长、道德高尚的学者与学生一起进行游学。有条件的游学团队,还可以多邀请不同学科、不同年龄段的专家学者共同游学,以收博采众长之效。当前,已经有一些较为“高端”的游学团队,开始做相关的尝试,比如聘请知名学者当游学导师,甚至组成导师团队,在较长时间里和学生朝夕相处,取得了很好的反响。各地游学活动似可从中获取经验,因地制宜地聘请相应的专家学者队伍进行陪同指导,从而使游学真有所学,学习真有所得。(原载《光明日报》,作者肖罗,有删节)
广西矿产网版权
联系我们:407 373 852@qq.com